骊城的青石巷深处,有一家不起眼的小酒馆,招牌被岁月磨得发白,门前的青砖缝里钻出几丛倔强的野草。酒馆老板姓赵,年近五十,酿了一辈子酒,却始终没能酿出什么名堂,生意清淡,勉强糊口。
这一年初冬,寒风卷着枯叶扫过巷子。老赵像往常一样,天不亮就起身在后院打水酿酒。井台上的青苔湿滑,他提着木桶,弯腰汲水时,袖中一颗老酒曲不慎滑落,“咚”的一声坠入井底。
“糟了!”老赵心里一沉。这酒曲是他刚花高价买来的,希望能借着酿出好酒来改善生意。如今掉进井中,怕是再也寻不回了。他叹了口气,只得打了一桶水上来,准备凑合着用。
这一天照常过去了。第二日一早,老赵又来井边打水,可这水一打上来,一股馥郁的酒香骤然弥漫开来,清冽甘醇,似梅似桂,闻着竟比他以往酿的任何一坛酒都要醉人。老赵愣住了,捧起水瓢尝了一口——这哪里是水?分明是上等的美酒呀!他急忙再打一桶,仍是如此。井水竟真成了酒!
酒香不怕巷子深,那些会品酒的闻着味儿就来了。喝上一口,酒香醇厚,入口绵柔,回味悠长,连县里最有名的酒坊都自愧不如。
“老赵家酿出美酒了!”这一消息在县城迅速传开,酒馆的生意一夜之间红火起来。
老赵起初还战战兢兢,生怕这福气是场梦,说没就没了。可日子久了,见井水日日生酒,他便也放下心来。
他换了新招牌,取名“仙酒坊”,他觉得这井中美酒定是那个仙人送给他的琼浆玉液,不然世间哪能酿出这么好喝的酒呢?老赵又重新装修了店铺,酒价翻了又翻,最后定价是原价的三倍还多,可客人仍旧络绎不绝,大家都觉得此等美酒多少钱都值得。富商们一坛一坛地往家里搬,连县太爷都派人来买酒,过路的行商们一定要特意绕道过来尝上一口。
老赵赚得盆满钵满,脸色渐渐红润,腰杆挺首了,也变粗了。他扩建了酒坊,还雇上了好几个伙计,甚至还盘算着在其他地方开分号。
生意红火,需求过多,老赵开始嫌井水出酒太慢了。便叫人连夜凿深了井,想多取些“酒水”。可井水仍是那般流速,他等不及,便偷偷往酒里兑水,刚开始掺的少,客人喝不出来。慢慢的,老赵胆子越来越大,掺的水也越来越多,老主顾们皱起了眉头,纷纷摇头,都说:“这酒,怎么不如从前了?”
老赵不以为意,反而把价钱又涨了一成。有人抱怨,酒不如前,价格却更贵了。老赵便冷笑道:“爱喝不喝!这酒天下独一份,你不喝有的是人抢着喝。”就这样,老赵家酒馆的生意渐渐的大不如前了。
这一日清晨,老赵照例去井边打水。可木桶提上来时,却己没有美酒浓郁醇厚的味道,只是普通清澈的井水了。他慌了,连忙再试,可连打十几桶,仍是普通的水,再无半点酒香。老赵瘫坐在地,冷汗涔涔,哭的涕泪横流。然而,这些都于事无补。
“仙酒坊”的生意一落千丈,“仙酒”二字高挂店头,看着竟觉得有些讥讽。主顾们尝了“新酒”,纷纷摇头离去。伙计们见势不妙,也陆续辞工。不出半年,“仙酒坊”便门可罗雀,甚至还不如以前了。
一个深秋的黄昏,老赵独自坐在酒铺门口发呆。一位云游的老道士路过,见他神色颓丧,便问其缘由。老赵苦笑,也不隐瞒,将事情一一道来。道士听罢,摇头叹道:“福祸无门,惟人自召。天赐你一口酒井,是看你本分;收回这福分,是罚你贪心。”
老赵怔然,良久才喃喃道:“是我太贪心……自作孽啊。”
道士拂袖而去,背影渐隐于暮色之中。
从那以后,骊城的人们常常用这个故事告诫后人:做人不能太贪心,要懂得知足常乐,否则,即便拥有再好的机遇和福气,也会因为自己的贪婪而失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