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兔耳山顶峰,原来有座庄严肃穆的玉皇庙。庙里的石碑尤为引人注目,它乃是用凤凰城的青绵石精心打造而成,高约五尺,透着一股威严之气;宽三尺,厚重沉稳;厚五寸,坚固非常。石碑分为碑帽、碑身、碑座三部分,单是那碑帽,就足有五百斤之重,而那碑身,更是何止千金。
兔耳山山路崎岖蜿蜒,主峰陡峭险峻,如此沉重的石碑究竟是如何被运到山顶的呢?当地百姓间流传着一个令人惊叹的传说——是一位叫王大汉的人,凭借一己之力背上去的。
王大汉不知来自何方,在杨庄头村扛活多年。他身材魁梧,力大无穷,干活时实诚又勤恳,从不偷懒耍滑。不过,他的饭量也大得惊人,一顿饭能吃下三斤米煮成的干饭,再配上满满一盆豆腐脑。有一回在骊城集上,他更是一口气吃了九斤切糕,吃完后还咂咂嘴,首说没吃饱,令旁人惊掉了下巴。
因为力气大,村里但凡有重活累活,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便是王大汉。
有年秋天,东家让王大汉去絫县集上买两口大缸回来,准备腌制咸菜。王大汉领命而去,买了缸往回走。路过菜市场时,他见那萝卜水灵灵的,心想兜里还剩几个钱,不如给东家买些萝卜回去,也算是尽一份心。于是,他将两口大缸横放在萝卜摊前,与卖萝卜的讲起了价钱。
卖萝卜的看着眼前这一幕,心里暗暗好笑。这两口大缸少说也有一百多斤,这人还想着买萝卜,怕是闲着没事来打听价的,便想赶紧把他打发走,免得耽误自己做生意。
“大哥,你当真要买萝卜?”卖萝卜的满脸狐疑地问道。
“不买我打听价干啥?”王大汉有点恼怒的回答道。
“好!若是把这两口大缸装满,你能挑出絫县城门,这萝卜就白送给你;可要是你挑不动,那你得付双倍的价钱。”卖萝卜的狡黠地说道,心想这人肯定挑不动。
王大汉一听,毫不犹豫地说:“行!”
打赌开始,两人不一会儿便将两缸萝卜装得满满当当。卖萝卜的将摊子托付给相熟之人,说了声“走吧”,便跟在王大汉身后。只见王大汉稳稳地挑起扁担,脚步轻盈,腰杆笔首挺拔,气不长出,面不改色。卖萝卜的在后面小跑着,累得气喘吁吁,汗流浃背。出了絫县东门,卖萝卜的仍不死心,又跟着到了何家庄,却见王大汉连肩都没换一下,脚步反而越来越快,无奈之下,只好心服口服地认输了。
经此一事,王大汉的名声在十里八乡传得更响了。然而,农家的活大多是一般的农活,担扛之类的活儿一般人也能勉强应付,只有盖房上梁、搬大石头这样的重活才会请王大汉出手。毕竟,大家考虑到王大汉那惊人的食量,常年雇佣他实在不划算。因此,王大汉一年中有半年时间都闲着,生活饥一顿饱一顿,过得甚是艰难。
这一年,兔耳山要修建玉皇庙,由财大气粗的杨员外承办。建庙的重活多如牛毛,这下王大汉可算是派上了大用场。王大汉干起活来尽心竭力,毫不含糊。杨员外也不吝啬,高粱米干饭管够,白菜熬干豆腐随便吃,王大汉吃饱了饭,干起活儿来更有劲了。他一趟又一趟,把一根根檩木扛上山顶,把一担担石灰挑上山顶,把一袋袋沙土背上山顶。从春寒料峭忙到初秋微凉,每天起早贪黑,却从未喊过一声累。因为对他来说,只要能吃饱肚子,就没有什么困难能难倒他。
兔耳山建的玉皇庙,按照规制必须立一座龙碑。为了搬运方便,石碑分成三部分运送。王大汉轻轻松松便把碑帽和碑座背上了山。可剩下那一块巨大无比的碑身,却让所有人都为王大汉捏了一把冷汗。
这一天,为了让王大汉有力气背碑,杨员外特意准备了白米干饭和粉条炖肉。王大汉吃得酣畅淋漓,黑汗首流,打着饱嗝,吃完后又灌了两瓢凉水顺气。稍作休息后,他深吸一口气,一弯腰,双臂紧紧抱住碑身,众人在一旁帮忙,一起将碑身抬上了他的后背。王大汉稳稳地站起身来,在众人的搀扶下踏上了上山的路。
从黑山峪出发时,坡度较为平缓,王大汉没觉得有多费力。可一上了十八盘,山路顿时崎岖难行起来。羊肠小道狭窄逼仄,众人根本使不上劲,那碑身的重量全压在了王大汉一人身上。刚下过雨,路面湿滑,草丛里也满是露水,每走一步都得小心翼翼,稍有不慎就会连人带碑滚下山涧,摔得粉身碎骨。
天气酷热难耐,才走了二三里的山路,众人却仿佛走了半天。王大汉喘着粗气,双腿止不住地打颤,背上的石碑仿佛一座沉甸甸的大山,不断向下压着,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来。
越往上走,山路越发陡峭,每迈出一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