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书娃

繁体版 简体版
看书娃 > 名侦探柯南之琴酒立志传 > 第459章 戳破脸皮的舆论对决

第459章 戳破脸皮的舆论对决

军围在宫门口就是不肯走,赵构无奈之下只好亲自出马,登上门楼劝叛军离开。没想到苗傅针锋相对,说他即位以来宠信奸臣和宦官,对士兵们赏罚不公,王渊更是勾结康履祸国殃民,现在王渊已经伏诛,希望皇帝能把康履处斩以谢三军。

康履是赵构的贴身宦官,哪可能轻易交出去,赵构在门楼上对着苗傅说宦官有过失,将下诏问责流放海岛,今日知道诸位都是忠臣,也将给苗傅、刘正彦分别升任承宣使和观察使,让大家尽快散去。

这时候想起来给大家加官进爵收买人心,早干嘛去了,苗傅在宫外坚决不肯撤,宰执们都劝赵构,生死关头一个宦官还有什么不舍得的,苗傅既然要了给他便是。

不得已之下,赵构只好派人去吧康履抓来,从门楼下把人用绳子吊了下去。苗傅这帮人也真够狠,当场就把康履腰斩了,然后又把康履头看下来与王渊相对摆放,以示为国除害。

在现代国际政治中有一个得到全世界普遍认可的共识,那就是政府不能与恐怖分子谈判,因为恐怖分子的诉求从来都不会停止,一次谈成之后就会变本加厉的再次索取更多的利益。

赵构就面临了这样的局势,杀完康履之后,苗傅上前大声喊道,陛下本不该登基称帝,可曾想过如果有朝一日钦宗皇帝回来,陛下要如何自处?

天下是徽宗的天下、是钦宗的天下,只是因为徽钦二帝被俘才有了他赵构即位得了天下,谁都知道这个道理,但碍于皇帝的尊严谁都不敢明着说。如今苗傅把话挑明了,意味着此次兵变再无退路,不是叛军死,就是赵构死。

赵构肯定不愿死,于是安排宰相朱胜非到宫门外跟苗傅斡旋,因为担心叛军趁势攻入宫内,赵构不敢开宫门,用绳子把朱胜非从门楼上吊了下去。朱胜非在宫外跟苗傅谈了半天,回来告诉赵构,叛军要求两点:一、目前政局不稳,需要孟太后垂帘听政;二、国内动荡,要与金国议和。

孟太后是自己恩人,垂帘听政对自己有百利而无一害,至于金国,赵构巴不得早点议和,于是爽快答应条件,当场下诏恭请太后垂帘,并让当时还在宫里的百官持诏书开门晓谕叛军。

百官出门宣读了诏书,然而苗刘等人竟然一直站着听完诏书没有拜谢,反而进一步提出,陛下不该再当皇帝,希望按照徽宗的做法禅位给皇太子。

当时南宋朝廷没有皇太子,到赵构有个独子赵旉,如果赵构要禅位就只能禅位给赵旉,不管是赵构也好赵旉也好总归是老赵家的皇帝,可问题在于赵旉当时只有两岁。拥立一个两岁的幼儿当皇帝,苗刘二人司马昭之心可见一斑。

自己坚持不妥协,有可能跟叛军来个鱼死网破但至少能保住儿子,自己如果妥协了,恐怕以后自己跟儿子都要死于叛军之手。赵构对眼前的困境非常清楚,但此时宫外形势已非他能控制,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前来垂帘的孟太后身上。

孟太后接到诏书后知道大事不妙,急忙赶赴行宫。到了之后在宫门外见到叛军,苗刘二人主动提出赵构失道百姓遭殃,请太后为天下做主。就算徽宗钦宗都回来,孟太后也是法理上的正统太后,自然是底气十足,质问叛军徽宗皇帝当年宠幸六贼导致金军入侵国家受难,与当今圣上有何关系?况且汪伯彦黄潜善等人已经遭贬黜,将军们不必再坚持由我来垂帘。

苗傅坚持必须太后垂帘,孟太后只好退一步,可以垂帘,但国赖长君,赵构皇位不可禅让。

苗刘二人见孟太后谈起来费劲不吃硬的,决定改来软的,对着孟太后开始嚎啕大哭,哭诉一定要赵旉即位,否则他们几个人就死在太后面前。

任凭对方软硬兼施,孟太后根本不理会苗刘二人的表演,双方就在宫门外僵持着,谁都不肯退让。

人们常讲股市里最重要的是信心,其实在乱世里最重要的也是信心。孟太后坚定而又强硬的态度逐渐让百官、让叛军明白道义到底是在哪一方,信心的天平在朝着赵构倾斜。

可又是在关键时刻,赵构怂了,派人到宫门外报信,愿意禅位。

自己在前面力挺,当事人却在后方当怂包,孟太后简直火冒三丈,但既然赵构已经决定,也不好再说什么,赵构又派人到宫门口跟苗刘二人约法三章,可以退位,由儿子赵旉即位,但禅位诏书发布的同时宫外的士兵必须卸甲归宅。

这次轮到苗刘二人犯浑了,同意了赵构的提议,而且退位诏书一发布还就真遣散了士兵各自回家去了。

一切都在电光火石之间发生,三月五日当天赵构便出宫移居显宁寺,接着三月六日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